1946年,叙利亚刚宣布独立,法国士兵前脚刚走,后门的资本与代理人立马盘踞。这种“轻松独立”的奇葩剧本其实不只叙利亚一个主角。纵观伊朗、伊拉克、印度这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历史,大多数都是依靠西方“点头”才得以从殖民地名单里消失。可是,独立得来太容易,反而让他们在面对欧美压榨时,第一反应总是“能忍就忍”,真要说抗争,比起中国的血性,他们像是被温水煮过的青蛙。为什么这些国家面对西方从不敢真硬气地反抗?背后真相又掩藏了什么?
一边是中国,在抗美援朝、“八年抗战”时凭着铁骨硬气,血拼到独立自主。另一边,是伊拉克、叙利亚这些国家,仿佛和列强隔着一层窗户纸,看着对方抢占自家资源,却依旧笑脸盈盈。两种价值观碰撞,一个崇尚斗争,一个祈求施舍。街头小贩卖油饼,遇到无赖赖账,一种是抓住不放要回公道,另一种却默默收摊,脑子里想着“下次说不定给我个铜板安慰安慰”。到底哪种“过日子的法子”才靠谱?历史真相总是没那么简单,外人看的热闹,本国人也未必真心明白自己在干啥。
其实西方列强撤出这些国家时,嘴上说是还政于民,实际却塞下资源条约、军事“后门”。留下的不只是亲西方的领导阶层,更有深植骨髓的对“施舍者”的天然依赖。难怪遇到危机时,总想着“西方爸爸会来帮我”——这种逻辑,是不是和小孩上学向家长求助别无两样?
让我们顺着历史时间轴慢慢揭开洋葱皮。1946年,法国在国际压力下放手叙利亚,士兵撤走了,但法资石油公司、军事顾问团却继续留守。叙利亚政府上上下下,谁敢真惹恼巴黎?直接乌纱不保。再看伊拉克,1932年英国宣布“还你自家土地”,背后却用条约牢牢掌控军事基地和石油命脉。王室和英方勾肩搭背,老百姓表面上过上了好日子,实则国力积弱。到1958年打碎王朝,还是跳不出靠石油换安全、靠进口零件养军队的怪圈。
再比如伊朗,巴列维王朝一度高举西化大旗,七成空军基地对美开放。换来的美式装备如潮水灌进波斯土地,表面繁荣背后,是国家命脉全被捏死。即使1979年爆发伊斯兰革命,新政权高层依旧有一票怀念美国往日好时光的亲西方派。
这些独立剧本,为何让普通老百姓心安理得?有叙利亚民众回忆,感觉“外国佬”走了,生活还是那样,油价还是法国人订,工资账本还是洋人审。有人甚至觉得,“只要别打仗,能安全上学上班,西方人管点没啥大不了。”一味寄希望于外部施舍的逻辑,成了一种“潜规则”。
表面一切风平浪静,西方仿佛摆出一副“愿者上钩”的和善模样。本地精英阶层被养成了“听话娃”,亲西方已经成为一种体制惯性。“不作不死”的政策换取了短暂的安稳,但暗流始终涌动。再也没有人敢贸然讲“独立自强”那一套,甚至少有人提“国耻”,因为那些历史教科书上连痛苦的英雄都没几个。
有伊拉克学者苦笑:虽然表面繁荣,却是靠别人赏饭吃,工业、军工全是对外依赖。“新中东梦”像是小学生填试卷,全程抄隔壁的答案。遇到美西方要价时,只能乖乖加钱。可真打到家门口,比如美军两次大规模入侵伊拉克,政府要么逃,要么彻底投降。更别说叙利亚,因为“内战”成了棋盘上的棋子,自己家里的事务,全世界都能插一杠子。
反观中国,每次外敌逼近,宁愿把全国都绷成一根弦,拼上所有积蓄也要硬刚。这种差别,可不是文化教育两三年能补齐的。有人说,现在的中东国家“跟着美国好歹能混口饭”,可饭碗捏在人家手里,随时能打翻。
可是,当大家以为这种“假性安稳”能长期维持时,历史突然给了这些国家一记响亮的耳光。阿拉伯之春、叙利亚危机、伊拉克战火不断,事实证明“外来的和平”只是沙滩上的城堡。2010年后,北非到中东多国陷入战乱。昔日相信西方的“老好人”政府或被推翻,或落得叛军环伺。美欧对乱局冷眼旁观,昔日承诺统统作废,只剩下满目疮痍的城市和流离失所的家庭。
大家这才发现,曾经依赖的“西方爸爸”,原来只是借机谋利,随时撂挑子就走。伊拉克被分裂成三段,库尔德人趁乱自立门户,叙利亚变成多国军队的聚会场,伊朗在封锁和制裁中奋力挣扎。往日的温吞,换来的是更大灾难;曾经的妥协,暴露了国家命脉全被人捏着。
而中国打抗美援朝,御敌于国门之外,教科书上叫“唇亡齿寒”,其实就是“咱自己事,自己扛”。对立观念此刻炸开锅。有人说中东国家太被动,早该挣脱这种依赖;也有人觉得中国“太凶残”,把自己搞得压力山大。其实正是历史的割裂,塑造了彼此南辕北辙的抉择。失去了抗争的血性,靠施舍得来的独立便像撒了气的皮球——外观还在,骨气却全无。
战火中幸存的“施舍独立”国家,表面恢复秩序,实际暗藏危机。无论是联合国谈判桌上的笑脸,还是救济物资分发时的热闹,背后都有无法自控的隐忧。伊拉克重建后军队七零八落,叙利亚政府摇摇欲坠,伊朗孤悬制裁孤岛。一切都在告诉世人,想靠外力赢回真正的和平,实在是痴人说梦。
最尴尬的是,“补课”远比当初上课更难。中东新政府想要走自主之路,又卡在几十年依赖成瘾的传统里。精英阶层与普通民众的分歧越拉越大,有人还死守老路,有人一心求变。美欧看看没了利用价值,转手就是新一轮经济、技术封锁,让原本脆弱的国家压力倍增。
而当中国力邀这些国家一起抗争、共谋发展时,对方仍有不少人眉头一皱,觉得中国“太激进”,甚至阴谋坐大。印度则趁机站在道德高地上,对中国指手画脚,试图借历史旧账索要更多。说到底,当一个国家把希望寄托在别人手上,自己却舍不得流汗流血时,再多的安定也只是温室里的花朵,一遇风雨,根本不堪一击。
说句最通俗不过的大白话:想要不受欺负,靠自个儿骨头硬才行,老揉搓着让人喂一口、扶一把,那就是永远的“小弟弟”。中国这一套硬碰硬,也许不够温柔,但最起码遇到大事不会只能瑟瑟发抖。有人说施舍来得容易多了,“苟且偷生”本是聪明人选择。可仔细想想,依靠别人施舍就是把钥匙交出去,不用多久,连房子都不是自家的了。
奇怪的是,这样的做法还总有人点赞,觉得只要咱不惹事,天塌下来有别人顶着。看起来多省心,其实最危险。世界不会亏待会自己争气的“狠角色”,也不会为满地撒娇的“小公主”收拾残局。到头来,拼到最后的一定不是谁离西方更近,而是谁能挺起自个儿的脊梁。
至于那些说中国“太野蛮”,不懂“柔性外交”的高人,也许他们根本不明白,真正的独立不是喊口号,是靠一次次硬骨头挡子弹换来的。要是真为正方观点喝彩,就是在夸“懒人不劳动也能发财”,这套路小学生都不信。
照这么说,难道靠施舍当好学生,比靠自力更生来得更快活?西方的好心帮忙,真能成就一个国家的未来?还是说只有自家掏心舍力,才能换来真正的安全和尊严?你更认同“温室独立”的舒适,还是更推崇“血火锤炼”的自主?来评论区聊聊,谁的路,才是第三世界真正的出路?
天臣配资-配资炒股网-股票配资网平台-配资平台查询首推加杠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