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前言
中国的区域划分,在文化、历史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,就如同一幅叠印千年的地图。
在历史脉络、地理基因与治理逻辑层层交错中,形成了今日的四大地理分区、六大行政分区、七大地理区域、四大经济分区。
这些标签背后,是自然与人文的千年角力,更是治理智慧的时空结晶。
图片
图片
自然刻刀:四大地理分区
综合地理位置、自然地理、人文地理的特点,以山河为界,自然禀赋主导,中国有四大地理分区。
1、2.北方地区vs南方地区。
以秦岭—淮河(年降水量800毫米线)为界,划分旱作麦田与湿润稻乡。
3.西北干旱区:沿400毫米降水线与北方割裂,草原沙漠广布。
4.青藏高寒区:以昆仑山—横断山脉为屏,独踞第一阶梯。
此框架下,北方四合院厚墙御寒,南方天井通风散热;西北牧民逐水草而居,青藏牧民驯牦牛抗缺氧。
此四种地域特色,皆是自然写就的伟大生存密码。
图片
图片
治理烙印:六大行政分区
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全国先后设立华北、东北、西北、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六大行政区,简称大区。
1.华北:北京市、天津市、河北省、山西省、内蒙古自治区。
2.东北:辽宁省、吉林省、黑龙江省 。
3.华东:上海市、江苏省、浙江省、安徽省、福建省、江西省、山东省,以及台湾省。
4.中南:河南省、湖北省、湖南省、广东省、广西壮族自治区、海南省,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、澳门特别行政区。
5.西南:重庆市、四川省、贵州省、云南省、西藏自治区。
6.西北:陕西省、甘肃省、青海省、宁夏回族自治区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。
其中,华北由中央直辖,东北设人民政府,其他各大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。
为了加强集中统一领导,1954年,撤销六大行政委员会,各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、地方、地区改由中央直辖。
话说,六大六大行政委员会虽已撤销,但六大行政分区却深刻影响了中华大地。
1.华北是京畿核心。
2.东北是老工业腹地。
3.华东是经济先锋。
4.中南后拆为华中、华南。
5.西南是民族走廊。
6.西北是边疆屏障。
图片
图片
细化认知:七大地理区域
之后,将六大行政分的中南拆解为华中、华南两部分,形成更精细维度。
其中,华中包括豫鄂湘,是长江中游枢纽。
其中,华南包括粤桂琼港澳,面向大海通南洋。
至于为何要如此拆分,目的便在于凸显流域经济逻辑。
具体来说,武汉是“九省通衢”辐射华中,广州凭珠江水系、海岸线成外贸门户。
值得一提的是,福建在华东与华南间的归属争议,恰好体现文化过渡性。
如此一拆分,便形成了人们口中常常提到的,七大地理区域——东北地区、华北地区、华东地区、华中地区、华南地区、西北地区、西南地区。
图片
发展引擎:四大经济分区
在主流学者看来,四大经济分区,其实就是改革开放的战略投射。
1.东部地区:10省市,GDP占全国50多%,妥妥经济高地。
2.中部地区:6省,“不东不西”的崛起带,正在努力做好衔接东西部。
3.西部地区:12省区,面积占71%的战略纵深,未来可期。
4.东北地区:3省,共和国长子,这里是转型阵痛的老工业区。
未来,这四大经济分区,一定会形成一种政策齿轮严丝合缝之态势。
具体来说,东部地区继续以经济辐射全国,西部大开发势必破天堑,东北振兴必然升级,中部靠国家各种政策倾斜换道超车。
图片
图片
为何需要多层分区?
话说,为何要多层分区?答案其实已经很明确——发展。
1.自然层——四大地理分区,是解构生态约束。
2.治理层——六大行政分区,是延续历史管控惯性。
3.文化层——七大地理分区,是适配民风差异。
4.经济层——四大分区,是以版块形式响应现代发展需求。
例如,江苏地理属南方、行政归华东、经济在东部、文化却南北撕裂,刚好可以解释上述多层分区。
正所谓:江苏一地身份的多重性,恰是中国分区的缩影。
也因此,人们才看到:苏南吃甜粽讲吴语,苏北啃煎饼嗓门高,等等江苏之南北差异。
图片
结语
说到底,多层分区其实就是为了,更好的发展。
从大禹划九州,到今日数字经济特区,分区从来不是割裂,而是认知复杂中国的坐标网。
当“东数西算”工程将宁夏风电输往上海服务器,当“粤黔协作”让贵州深山产供大湾区蔬菜……
中华大地上有形的地理边界,其实正在被高速发展的逻辑重新缝合。
总之一句话:无论地理、行政等如何多层划分,都是为了共同发展,都是为了形成一个更好的整体——大中国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天臣配资-配资炒股网-股票配资网平台-配资平台查询首推加杠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